影视翻译需要考虑的主要语言风格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影视语言的个性化风格是由人物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人物语言是塑造典型人物、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独一无二。这就意味着影视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语言不能雷同,更不能没有个性。也就是说,影视作品利用语言手段塑造典型人物、刻画人物形象,要达到“言如其人”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社会属性。
众所周知,由于社会阶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一社会群体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变体。这就说明,育语能表明一个人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显示其所处的言语小区。而影视是“模拟现实生活”的艺术,因此,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语言之间不能出现错位现象,人物语言一定要遵循个性化与“真实性”原则。这就要求,影视作品中性别、年龄、经历、身份、地位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的、形象鲜明独特的人物自然要讲符合自己形象的话。人物语言的这种鲜明风格,应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否则有损于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形象的刻画。
二、语官的简洁化和通俗化
影视语言的简洁性首先同影视语言最典型的特点—互补性具有密切联系。影视语言的大量叙事与刻画人物任务由画面语言承担。这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物语言这方面的任务,也就为影视语言(人物语言)的简洁性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画面语言的这种特征也要求人物语言具备简沽的特点。道理很简单,如果只由人物语言承担所有叙事与刻画人物的任务,画面语言岂不多余。
另外,影视对白是人物语言的主体,它的主要形式是对话。对话具有典型的口语特征。而口语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性。人物语言的其他组成部分.即独白与旁白同样具有丰富的口语特征。这是由影视创作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在具体的影视翻译实践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能过分“再创作”。“翻译是再创作”的观点虽然已是译学界主流观点之一,但是在再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影视语言风格的两个极端,即极端“简洁通俗”和极端“高雅”。前者极易违背影视语言的文学属性(影视作品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是作者精心提炼出来的。它们来自日常生活会话又高千日常生活会话),而后者则容易背离影视作品的大众文化娱乐产品属性。这里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客观地讲,这个“度”把握起来的确很困难。至于如何把握,只好靠译者自己来决定了。也许这就是译者的权利之一吧。
三、译文的其他语官风格问题
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译文的通顺流畅问题。它主要与影视语言的口语化特征有密切联系。影视作品的译文通常是为配音而准备的。这就要求译文一定要朗朗上口,绝不能拗口晦涩,否则,配音演员配起音来不顺口,观众听起来也不顺耳,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影视语言特征。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该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译文简洁化、通俗化的进一步阐述。将其作为独立问题来讨论的目的在于强调该问题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将译文的简洁化、通俗化完全等同于译文的通顺流畅、朗朗上口。因为,译文的通顺流畅、朗朗上口问题,只能说同简洁、通俗等语言特征有一定的联系。那么,与该问题关系紧密的语言特征又是什么呢?很显然是韵律。不过影视语言毕竟有别于诗歌、散文等语言,不能对译文韵律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译文至少要适当地考虑抑扬顿挫、平仄有致的问题。
另外,任何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时代性。语言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层面。对于外国影片进行翻译时,我们也要注重它的时代性。从观众观看习惯出发的同时,尊重原作者,不能背离电影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