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原作风格
把握作品的原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细心钻研,把握原作风格则更加困难,需要下很多苦功夫。如何把握原作风格,
上海俄语翻译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在此分享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既要从原作整体来领悟作品风格,又要从用语和行文的细腻之处来觉察作者的写作风格。风格既然是原作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那就不能断章截意地来领会一部作品的这些特点和特色。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要从一篇原作来体会这些特点,而且要像高尔基说的那样,要从该作者的主要著作,甚至全部著作中来体会它们。一部《聊斋志异》,是严肃,是诙谐,是辛辣,是幽默,还是兼而有之,只看一两个短篇是不能作出判断的。你不深入领悟蒲松龄的思想特点和他那付笔墨的艺术特色,而把他的著作译成一篇篇零散的外文小故事,那还有什么味道。因此从整体上把握原作风格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只从整体上来把握原作风格是不够的,还要从原作的用语和行文的细腻之处来领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个人特色。用字有雅俗,词语有褒贬,取舍有好恶,表达有简繁,色调有浓淡,作者的用字行文常常反映出作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一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庄严抑或诙谐,是激越抑或平滑,是轻快抑或迂缓,是华丽抑或质朴,大都显现于字里行间;即使作品的思想特点,也常窝于用字行文的细腻之处。果戈里在《死魂灵》中对普留什金的那瓶墨水的描写:“黑乎乎稠洞洞的枯液中还飘着一只死苍蝇。”这不仅表现出果戈里惯用的辛辣讽刺的笔调,而且也流露出果戈里对这个地主吸血鬼的悭吝本性的嘲弄情绪。字数不多,入木三分,译者对此不能不觉察。
2.既要识别原作风格,又要做到情感的契合。译者在拿到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时,不能草率地决定把它译成另一种文字,应慎重选择,看自己的主观条件是否适合翻译这部作品。当然,首先要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要对整个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方法有必要的认识。对原作风格领悟不透,那就最多只能译出原作说的什么。不了解原作为什么这样说或者换个说法行不行,那就很难使译文忠于原作。其次,识别原作风格之后,就要看自己的主观条件是否适合传译原作。译者的主观条件包括他本人的翻译经验和在运用译文语言方面的功力。具备这些主观条件还不够,译者还需要喜爱这部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喜爱的程度要达到情感上的密契。这就是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的,把握原作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译者要与原作有心声的交流,这一点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是做到真正传神的必要条件。当然译者不可能都像原作者那样去体验生活,但是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达不到与原作在情感上的默契,就很难传神,即使勉强译出,也很难是成功的译作。
3.既要深刻体会原作的艺术创造过程,又要准备进行艺术上的再创作。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其中甘苦。凡是从事翻译的人都有体会。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某些感染力、号召力和说服力很强、近似文学作品的政论文章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上海俄语翻译说过,创作需要作者有生活体验,翻译则需要译者去体会别人体验过的生活。怎样才能把别人体验过的生活忠实地再现出来,这就要求译者进行艺术上的再创作,要求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再表现。原作雄浑激越,你就要还它一个雄浑激越,就要在译文的遣词造句方面,在选择表达手段方面,在前后辅衬以显原有特色方面,多加斟酌,不能使译文松散平滑。否则,即使意思没有走样,而神韵全失。这就需要译者有严格遵循原作用最切近的译文语言形式进行再创作的才能。译者在动手翻译之前应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体会原作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原作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以后,就会萌发一种把原作传译出来的冲动。翻译的再创作就是这样开始的。其间难免有译者个人体会的成分,但标准还是有的,这个标准就在于是否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风格,是否在传译时恰当地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以及译文中使用的语言材料是否与原作相适应。这单靠提高译者在变易语言外形方面的才能是不能奏效的,需要译者发挥艺术上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不同于创作,它表现为译者善于掌握和利用两种语言对比的特点来复制原作的全部内容和风貌,这就是再创作。